“不为大汉耻”的十三勇士
耿恭是东汉名将耿弇的侄儿。
公元74年,耿恭在西域打了一年仗,立下战功,被任命为戊己校尉。翌年春天,东汉大军班师,耿恭率数百人驻守车师后国的金蒲城,任务是卡住北匈奴通过天山进犯中原。同时驻扎在附近柳中城的还有关宠。
然而,东汉大军一退,匈奴又开始大举进攻了,两万人把金蒲城围得水泄不通。耿恭临危不惧,让部下在箭头上涂上毒药,到了射程内,将士们在城墙上愤怒地向攻城的匈奴人射去,被射中的匈奴人剧痛无比,一片鬼哭狼嚎。到了夜晚,伤口愈发地疼,整个军营都是哀嚎声。
这样的情况下,匈奴人的防备天然好不了,耿恭又组织敢死队趁着黑夜前去劫营,一个冲锋下来,匈奴人“杀伤甚众”。匈奴头领撑不住了,领军溃败而去。
耿恭知道,匈奴人咽不下二万人打不过几百人的恶气,迟早还会回来,而金蒲城无法固守。其旋即把部队带到了疏勒城,那里是汉军修建的一个要塞,依山傍水,地势险要,宜于久守。果然,匈奴人围上来了。
残酷的攻城战开始了,匈奴人数占据完全优势,但就是攻不下。于是变强攻为久围,并把河流截断以绝水源。这一招很毒辣。汉军开始缺水,一度“笮马粪汁而饮之”。耿恭办法就是多,其下令打井取水,打到十五丈深仍不见水。耿恭下拜祈祷,奇迹出现了,“飞泉奔出,众皆称万岁”。有了水,守城胆气更足,耿恭跟匈奴人玩起了心理战,将士们在城头故意朝匈奴人泼水,更让匈奴人气急败坏。
围城仍在继续。当传来汉朝皇帝驾崩的消息后,车师人不淡定了,他们叛变后也参加了匈奴人的攻城队伍。几许月过去了,汉军把弓弩上的筋腱和盔甲上的皮革等都统统煮了吃,然而战士们还一个个死去了,但要塞没有陷落,汉军大旗还在高高飘扬。
匈奴人也精疲力竭了,便使出招降的一招,许诺耿恭当白屋王,并给大量美女。等匈奴使者到来,耿恭在城头把他一刀给砍了,接着用火烤其肉。匈奴人见了,跪倒在地,一片哭声。你狠,我比你更狠!耿恭知道此刻容不得半点犹豫,只有这样做,才能断掉匈奴人的幻想,也才能稳定军心。
匈奴人又开始了疯狂的攻城,城里活着的人越来越少。耿恭知道再怎样坚持也不可能击退匈奴,于是其派遣部下范羌到敦煌去寻求援军。
就在耿恭在西域激战的时候,皇帝与大臣们也在进行一场激烈的辩论:要不要派救兵?
反对派救兵的认为耿恭部被匈奴围困太久,等不到援兵就已经“玩完”。司徒鲍昱则竭力主张派救兵,其对皇帝和文武百官说:弃之,外则纵蛮夷之暴,内则伤死难之臣;此际若不救之,匈奴如复犯边塞,将何以使将?
于是,汉章帝下令:启动救援规划!
76年初,由张掖、酒泉、敦煌三郡以及鄯善国军队共计七千人组成的援军赶到柳中城,关宠及部属已经在艰苦卓绝的守城战中全部战死。救援大军首战即大败匈奴与车师联军,“斩首三千八百级,北虏惊走,车师复降”。
柳中城距耿恭部还有数百里,而且中间横亘着天山,时值大雪封山季节,救援成本太大,几许将领都不愿意继续往北走了,然而在范羌的坚决要求下,他们分了二千士兵归其统辖。
遗憾的是史书没有记载范羌率这两千勇士翻越天山的艰难,只记载了在疏勒城胜利会师的一幕:开门,共相持涕泣。这帮经历了炼狱般的战争的幸存者,九死一生,堪称铁打的汉子,此刻也不禁流下英雄的眼泪。
此时,疏勒城的守军中能够踏上“回家”路的只有区区26人了,耿恭幸运的在这26人当中。耿恭和范羌率军“回家”的路上同样充满杀机,有满怀仇恨的追兵,有大雪肆虐的天险,他们且战且退,不断有人倒下。三月,他们进了玉门关,26人只剩下了13人。这就是“十三壮士归玉门”的故事。
驻守玉门关的中郎将郑众是第一个迎接13名勇士归来的。其感激不已,并亲自为壮士们沐浴更衣??
郑将军在给汉章帝为13勇士请功的上疏中说:恭之单兵前后杀伤丑虏数百千计,卒全忠勇,不为大汉耻,恭之节义,古今未有。
十三壮士回到洛阳,汉章帝任命耿恭为骑都尉,任命石修、张封、范羌为共县丞等职,剩下九人都授予羽林之职,成了皇帝的近卫军。
默默支持“祖国英雄”的王皇后
就是在上述故事中,还有二位伟大的女性值得我们尊敬。
当耿恭喋血孤城时,在京城洛阳,其母亲带着对儿子无尽的思念与牵挂去世了。远在疏勒城的耿恭无从知晓。到耿恭回洛阳追办丧事的时候,汉章帝专门派大臣祭拜。
话说车师后国,处在大汉通往西域的要道上,实实在在一个在夹缝中生存的小国,很多情况下是身不由己的。当时该国的王后,史上没有记录其姓名,只知道姓王,但其是汉人的后代无疑。当车师后国叛变后又加入对汉军耿恭部的围城时,王皇后暗中帮助汉军,既想方设法提供情报,又不遗余力地筹措军粮。假如没有其支持,耿恭部完全不可能撑到最后。这位在历史上没有留名的王皇后默默地支持着“祖国”的英雄。王皇后对汉军耿恭部的支持,更多的是对“祖国”大汉的认同。其虽然是异国的王后,却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汉人!
孤守西域五十三年的安西军
“安史之乱”后,由于大唐驻守西域的安西、北庭都护府的士兵常年与周边的异族势力作战,凶猛剽悍、骁勇善战,他们被朝廷大批内调,留守的不足一半人马。
吐蕃对河西地区觊觎已久,趁着守军被调回中原,便出兵攻打河西走廊,彻底切断了西域与朝廷的联系。763年,西域大部分地区沦陷,唐军几乎成了一只孤立无援的军队,他们虽然兵力不足二万,然而将士们一直在不间断地跟吐蕃、回鹘等势力周旋,一晃就过去了八年。
这时,安西都护府的主将是郭昕,北庭都护府的主将是李元忠。
郭昕是名将郭子仪的侄子。吐蕃侵扰西域时,郭昕奉命巡抚河西、安西等地。正值“安史之乱”,其奉命留下坚守,任职安西四镇留后,负责戍守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个军镇。
李元忠原为河西节度使杨志烈的副将,杨赴北庭征伐时被叛军加害,随后李元忠为杨报仇,“枭”叛首后实现了对北庭都护府的控制。
此时西域唐军与中原千里隔绝!
面对吐蕃、回鹘等强敌环伺,郭昕和李元忠仍然坚守安西四镇。在困守之际,他们不断派出人马试图与朝廷取得联系,直至781年才联系上,此时两万将士孤守广袤的西域已经长达十六年之久了!当朝廷知道后,朝野上下都被他们“舍身报国”的灵魂所感激,唐德宗下诏激励西域将士,将士均按等级破格提拔七级,正式任命郭昕、李元忠分别为安西、北庭大都护。
由于唐朝刚从“安史之乱”中恢复过来,尚无能力支援西域唐军。安西和北庭成为了一块名副其实的“飞地”。
790年,吐蕃再次猛攻北庭,李元忠及七千北庭军全部战死,无一投降。
这样以来,郭昕的安西军失去了最后的“互为犄角”的支援队伍,真正成为一支深入敌后的孤军。然而,郭昕率领的安西军就像一颗钉子一样,深深地“钉”在了西域,吐蕃人是怎样拔都拔不出来。
得不到朝廷一名战士、一粒粮食支援的安西军又坚守了十多年??
801年,吐蕃攻陷麟州。
803年,大漠战略要地西州被吐蕃攻陷。
808年,安西军退守龟兹,这是他们孤守西域的最后一座城池,时刻上算起来已经是第53年了!这支威震西域的安西军,早已是白发苍苍;这支曾所向披靡的安西军,早已在吐蕃的围困下弹尽粮绝。遗憾的是,他们最后还是没有等到当初那威震天下的大唐铁骑。
吐蕃的弃猎松赞率领十万虎狼之师大举进攻龟兹。那是暴雪漫天的冬天,白发苍苍的郭昕将军,慨然拔剑高呼,面黄肌瘦的将士们手持兵器,依然喊出了震天的气势,与登上城头的吐蕃军进行了最后的浴血肉搏,最终全部壮烈牺牲,仍然是无一人投降!
这是孤守西域的大唐军队和吐蕃人的最后一战,如虹的气势、无惧的拼杀还是让吐蕃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中唐诗人戴叔伦的《塞上曲》记述了这个惨烈的故事,更是对“民族灵魂和气质”进行了最佳诠释: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代表“民族灵魂和气质”的张议潮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朝廷将陇右、河西、朔方一带防备吐蕃的重兵调入内陆。吐蕃人见河湟防备空虚,便趁火打劫,纠集数十万大军发动猛攻。吐蕃将领尚绮心儿领兵十余万进逼河西中心沙州。沙州刺史周鼎在被围困一年后认为孤城难守,有弃城之意,被兵马使阎朝捉拿并将其缢杀。
之后,阎朝自领州事,率领军民抵抗吐蕃包围长达十一年,终因城内粮草军械全部用完,再无力抵抗,在得到吐蕃不屠杀、迁徙沙洲人民的承诺后开城出降。至此,沙洲城沦陷。
沙洲沦陷多年后的799年,张议潮出生于当地旺族,其父为唐朝尚书,其年幼时对吐蕃人的残暴统治耳濡目染,每当长辈们说起昔日大唐的强盛和荣光时,张议潮都会在脑海里神往。汉唐灵魂激励着张议潮刻苦进修兵法和武艺,成人后,其“论兵讲剑,蕴习武经,得孙武、白起之精”。
为了壮大汉人的力量,其把家产全部充做军资,秘密招募、训练义军;同时又不断地收纳那些因反抗吐蕃而被镇压的流亡者。
话说沙州的汉人每每新年的第一天都会身着汉服祭祖,并遥拜大唐路线,祈求唐军,仰天长叹,涕泪纵横。
841年,吐蕃遇到严重饥荒,并发生内乱。唐王朝则从安史之乱的破坏中舒缓过来并有中兴之象。于是唐帝国联合回鹘和阿拉伯帝国对吐蕃形成合围之势。847年,河东节度使王宰于盐州大败吐蕃军;凤翔节度使崔珙一举收复了原州、威州、石门等六关。
见到时机成熟,张议潮在沙州顺势振臂一呼,唐大众闻之百应。其身披坚锐,联合好友安景旻、阎英达,指挥军民一夜就光复了沦陷半个多世纪的沙州城。紧接着,又率军大破包围沙州的吐蕃军队,沙州终于获得解放。
此时的张议潮极想与朝廷取得联系,一来巩固胜利,二来两面夹击,彻底收复故土。于是其派出了十支队伍,最终只有一支队伍历时两年到达了长安。当这支队伍进入长安城时,上至天子公卿,下至庶民百姓,皆感激不已。唐宣宗听闻张议潮大兴义兵收复故土,也不由得称赞道“关西出将,岂虚也哉”。
张议潮的义军被称为“归义军”,其纪律严明,勇猛善战,接连收复瓜州、伊州、西州、肃州、兰州、鄯州、河州、岷州等十一州之地,河西走廊除凉州以外,已尽数收复。唐廷也派军收复了三州七关,一时河西关陇遥相呼应,大唐声威大振,从长安通往西北的道路完全打通,张议潮派遣兄长张议潭携版图户籍入朝,唐宣宗下诏任张议潮为沙州防御使。
吐蕃不甘失败,吐浑王趁九月麦熟前来劫粮。张议潮点兵迎击,蕃军知道不敌,一路溃败,归义军一直追了千余里到达吐浑境内。处于归义军包围的土蕃军早已势穷,一击即破。
858年,张议潮亲率7000骑兵东征吐蕃,在河西走廊最后的据点凉州,归义军表现出了汉唐的气魄和勇武的灵魂,人人置生死于度外。历时三年,归义军收复了西北重镇凉州,至此,河西关陇连成一片。
867年,张议潮入朝,敕封河西十一州节度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吏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河西万户侯。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此经典诗词既勾勒出了悲壮的气氛,更抒写出了壮士决死的情怀。在诗词里,我们可以看出壮士“士为知己者死”的忠诚,“捐躯赴国难”的气慨和“视死如归”的决心。
这些戍边卫国的“无名英雄”、“小人物”就是那个年代的“壮士”。这首流传千年的诗词就是这些“壮士”的真诚写照!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一个有了英雄却不懂得敬重和爱戴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民族。没有英雄,撑不起这个民族的强大;没有英雄,照不亮这个民族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