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淘宝吧少年:警惕未成年人在虚拟全球中的消费陷阱

淘宝吧少年:警惕未成年人在虚拟全球中的消费陷阱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未成年人接触网络的机会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难题也日益凸显。最近,江苏省徐州市的屠先生就遭遇了令人震惊的事务:他的11岁儿子仅在短短几许月内,因购买网络游戏币而花费超过一万元。这一事件引发了社会对未成年人网络消费行为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对于商家向未成年人销售虚拟商品的合法性难题进行深入探讨。

事件回顾:青少年怎样花费巨额游戏币

屠先生的儿子,在疫情期间因上网课而频繁使用手机,意外地在一款名为《逃跑吧少年》的游戏中进行了多次充值。根据屠先生提供的账单,孩子从2月29日开始,累计进行了26笔支付,其中一次性支付高达3000元。事实表明,孩子在网络游戏中的消费行为已经超出了父母的预期和监控范围。

面对突如其来的经济负担,屠先生决定寻求退款,但却遭遇了重重困难。他尝试联系淘宝客服,结局却被告知需要联系游戏公司处理。此后,屠先生试图与游戏开发公司取得联系,但多次拨打电话均未能成功。至今,这段不愉快的经历仍未能有一个明确的解决方案。

法律视角:未成年人消费的法律界限

根据我国《民法典》相关法律规定,未成年人(尤其是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被认定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任何民事法律行为必须由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过法定代理人同意。然而,对于纯获利的民事行为,则可以自我独立完成。这意味着,若未成年人在没有父母同意的情况下进行虚拟货币交易,相关合同可能是无效的,从而家长有权要求退款。

律师连大有指出,商家向未成年人销售游戏币的行为实际上是违法的。他强调,商家必须对消费对象的身份进行有效审核,确保未成年人在没有父母同意的情况下无法完成交易。除了这些之后,《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游戏开发商和平台都不应向未成年人提供相关的交易服务。

家长职责:防范未成年人网络消费

面对未成年人在网络游戏中的高额消费,家长的职责不容忽视。为了有效保护孩子和家庭的经济利益,家长有必要对孩子的网络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这包括但不限于:

1. 建立上网制度:与孩子一起制定明确的上网时刻和内容制度,限制其在游戏中消费的机会。

2. 监控账号使用:定期检查支付宝、微信、银行账号的消费记录,及时发现异常消费行为。

3. 教育孩子的消费观:与孩子沟通网络消费的风险,教导他们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让他们认识到虚拟商品并不等同于现实财富。

4. 启用家长控制功能:许多游戏平台和应用程序都提供家长控制选项,家长可以通过这些功能设置消费限额或禁止某些服务的使用。

平台职责:加大监管力度

除了家庭层面的监督,游戏平台和商家也应在保护未成年人方面积极履行职责。商家应采取下面内容措施:

1. 完善实名认证体系:通过技术手段对游戏玩家进行身份审核,确保未成年人无法轻易进行虚拟货币购买。

2. 加强消费提醒:在孩子进行大额消费时,通过弹窗或短信提醒家长,避免未成年人私自消费带来的负担。

3. 设置消费保护机制:一旦发现交易对象为未成年人,应及时进行干预,自动冻结交易,并通知家长。

4. 宣传教育:开展网络安全智慧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家长和孩子的防范觉悟。

小编归纳一下

随着网络技术的提高,未成年人在虚拟全球中的活动愈加频繁,所面临的风险也在加大。“淘宝吧少年”事件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课,提示了家长、商家与社会应共同协作,建立更为健全的网络消费保护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守护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在高兴的网络全球中健壮成长。